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十月18日在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2014年国际平台上说,自1981年国内学位规范打造以来,30多年间共培养博士研究生49万人,硕士研究生426万人,其中近5年培养的研究生约占培养总量的50%。
从媒体报道看,教育部是把研究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作为要紧的教育成绩,而且,非常可能进一步加快进步研究生教育,由于“国内大学生规模超越其他国家,但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自己需要相比,都还有较大差距。国内现在在学研究生总数约为170万人,大致等于美国上世纪80年代注册研究生的规模。2012年国内博士生毕业总数为5.6万人,约为美国的40%;硕士生毕业总数为56万余人,不到美国的70%”。教育部门列出这组数据,好像想为研究生教育大规模进步做辩护,也为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做铺垫。笔者觉得这值得警惕。
进步研究生教育,当然非常有必要,但假如过度看重规模和数目,而忽略研究生培养的水平和特点,与研究生教育和社会需要的接轨,那样只能制造研究生泡沫。
事实上,国内的研究生教育泡沫已经出现,而且有越吹越大之势。国内高校曾在2009年前后减少研究生扩招的幅度,但近年来借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,一些高校还在增加研究生招生。之所以这样,是由于追求“教育GDP”的思维未变。现阶段研究生的数目,就是教育部门和高校的要紧“GDP数据”。不少高校觉得,只有大办研究生教育,甚至做到研究生规模超越本科生规模,才是学校高水平的表现。
面对近年来旺盛的考研热,高校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,也有充足的“底气”。而且,相对于本科教育来讲,大幅扩大专业硕士招生,是更便捷、更赚钱、更能增加学校的研究型大学味道的事。但他们没想过,为何研究生考试报名这么热?考研热,最直接是什么原因大学生就业难,一些学生把考研作为就业的“避风港”,加之国内社会存在“学历情结”,于是考研成为不少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出路。可这并不是好的出路,把考研作为就业的避风港,那样,研究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如何解决?觉得提升学历就能提升就业竞争优势,可没与学历相匹配的真实能力,最后会让学历贬值,也让研究生教育贬值。
这类问题,教育部门和高校并不是不了解,但要扭转扩张趋势,面临强大现实利益的阻力,包含:假如缩小研究生招生规模,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出路就会进一步降低;有些高校还想进一步升格,办学术性大学,期望增设硕士点、博士点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笔者觉得,教育部门要对研究生进步结合国家人才的实质需要、高校办学的实质状况,进行科学决策。当初大学扩招时,也是拿发达国家大学人口每10万有2万左右的数据,来论证国内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必要性,直至今,还有不少人觉得国内大学文化人口并不多,10万人只有1万不到,而美国10万人里有本科学历者达2.4万,假如简单对比,会得到国内应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结论,可是这需要全方位剖析美国的状况,美国GDP中,服务业附加值的贡献占80%,而国内服务业的附加值仅占GDP的45%,而服务业是容纳大学生最多的行业。服务业不发达,是导致国内大学人口比率不高,但大学生就业却十分困难的主要原因。假如不考虑这个事实,盲目扩大高等教育规模,会出现紧急的社会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