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邻居是一个公司高管,但有一次这个铁娘子却跟我说,她最头疼的事情不是工作,而是催孩子。
从做早饭开始,她就催孩子起床。孩子起床好像非常困难,很不容易坐起来,还要呆上半天才肯穿衣,然后是催洗脸、催刷牙、催吃饭
伴着我们的唠叨,孩子很不容易吃完饭,又要催他拿书包、穿鞋子、赶校车
就如此,还没有开始上班,她的精力就在各种催催催中消耗掉了,好心情也一扫而空。
《简单爸爸妈妈经》的作者培恩说,现代人过度用的一个词就是赶快。
仿佛无论大事小情,都有截止期限,只有越快才越好。这种快步伐的生活方法总是也是大家焦虑的根源。
而大家又一直有意无意地把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,导致孩子逃避和磨蹭。
有个美国心理健康咨询师有4个孩子,是的,4个,而且还都处在学龄期。
所以她天天早上都要大喊:快点!该起床啦!你如何还没有洗脸?!回来再弄吧,快点走!你的书包呢!
更让她沮丧的是,催促不只没让孩子变得自律,反而更容易急躁、发脾气,常常由于一块面包闹矛盾,或者伴着哭声去上学。
直到有一天,她忽然想通了问题所在:当她在催促孩子的时候,是在把孩子的问题,往自己身上揽。于是,她决定把责任还给孩子们。
她告诉孩子说:从明天起,早上7:15她会按时外出,不会再等那些赖床、磨蹭的人了。结果第二天早上两个女儿非常按时,两个儿子磨磨蹭蹭没赶上母亲的车。母亲也说到做到,真的没等他们。
当儿子们向她抱怨上学迟到时,她说:按时上学是你们的责任,我的责任是送你们上学。但我相信你们会做得更好,我建议你们头一天把书包筹备好,按着时间表,6:40起床,6:50吃早饭。如此你们7:10就能按时出发了。
其实大家要做的,就是像这位母亲一样,把责任还给孩子。
Facebook上过去流传过美国一个中学校长给父母的校规说:假如你想把儿子忘记带的课本、食物、作业等拿给他,停!请你转身离开。你的孩子会在没你的状况下掌握自己解决问题。
忘了带午餐?饿一顿你就会记住;
忘了带作业?那就等着被老师或父母惩罚吧;
忘了带铅笔?自己找同学借吧。
总之,让孩子了解:你要为我们的行为承担后果。
催促不只让孩子焦虑、烦躁,还会给他导致如此一种意识:你自己不可以,只有靠我督促,你才能按时完成我们的事。
所以大家能常常见到如此的风景:一个磨磨蹭蹭的孩子,伴着一个着急上火的母亲。
其实,要防止孩子拖拉磨蹭,可以换个方法。譬如引导孩子自己想象后果:王老师说活动9点开始,你感觉如果迟到的话会如何?
或者给孩子选择式的考虑:假如6点出发,大家就能在电影开始前赶到。你如果不抓紧,那可就看不到电影开头了。
不过,最好有个时间表式的规则,引导孩子培养守时的习惯。刚开始会非常困难,孩子可能不配合,但贵在坚持,假如你能坚持下来,我想,你必然会发现孩子没你想的那样难缠。
当然,首要条件是你不要再把孩子的拖拉磨蹭当成我们的问题。只有你不再急躁,孩子也才会降低焦虑和烦躁,才更容易专注我们的问题,行动也才会更有效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