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广 热搜: 教育  家庭  学习  教育资讯  幼教  家庭教育  初中  高中  小学  家庭教育帮 

2019年高考考试语文一轮复习专题-文言文翻译

   日期:2024-06-01     来源:www.coachpu.com    浏览:741    
文章简介:高考考试语文一轮复习专题-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应从三处着眼 着眼点1、重点实词 重点实词,从词性上看,以动词居多,第二是形容词和名词。把重点实词翻译到位,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、多义词、古今异义词、活用词汇、特殊难解词汇准确理解,并且在译文中...

高考考试语文一轮复习专题-文言文翻译

文言文翻译应从三处着眼

着眼点1、重点实词

重点实词,从词性上看,以动词居多,第二是形容词和名词。把重点实词翻译到位,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、多义词、古今异义词、活用词汇、特殊难解词汇准确理解,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。

着眼点2、重点虚词

重点虚词,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、连词、介词。虚词的翻译应该注意两点:需要译出的: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,如作代词的“之”“其”等;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,如“之”“而”“以”“于”等。不必译出的:在句中起语法用途的“之”、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。重点虚词的翻译,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,能译则译,无需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。

着眼点3、文言句式

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要紧的得分点,考生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重点。考生要重视积累,重点学会容易忽视的定语后置句、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。

典例1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,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

谢贞,字元正,陈郡阳夏人,晋太傅安九世孙也。父蔺,正员外郎,兼散骑常侍。贞幼聪敏,有至性。祖母阮氏先苦风眩,每发便一2日不可以饮食。贞时年七岁,祖母不食,贞亦不食,亲族莫不奇之。母王氏,授贞《论语》《孝经》,读讫便诵。

太清之乱,亲属散亡,贞于江陵陷没,暠逃难番禺,贞母出家于宣明寺。及高祖受禅,暠还乡里,供养贞母,将二十年。太建五年,贞乃还朝。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,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,辟贞为主簿。__________俄而高宗崩,叔陵肆逆,府僚多相连逮,唯贞与卓独不坐。

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,迁南平王友。__________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:“谢贞在王处,未有禄秩,可赐米百石。”

至德三年,以母忧去职。顷之,敕起还府。贞累启固辞。敕报曰:“虽知哀茕在疚,而官俟得才,可便力疾还府也。”贞哀毁羸瘠,终不可以之官舍。时髦书右丞徐祚、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,见其形体骨立,祚等怆然叹息。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,及贞病笃,察往省之,问将来事。贞曰:“弱儿年甫六岁,情累所不可以忘,敢以为托耳。”是夜卒。后主问察曰:“谢贞有什么亲属?”察因启曰:“贞有一子年六岁。”即有敕长给衣粮。

1.贞度叔陵或有异志,因与卓自疏于叔陵,每有宴游,辄辞以疾,未尝参预。叔陵雅钦重之,弗之罪也。

【分析】

重点实词:“度”译为“猜度”;“辄”译为“一直”;“辞”译为“推辞”;“雅”译为“一向,很”;“重”译为“敬重”;“罪”译为“怪罪”。

重点虚词:“因”副词,译为“就”;两个“之”均为代词,他。

文言句式:“辄辞以疾”为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句,翻译时调整句序为“辄以疾辞”;“弗之罪也”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,翻译时调整句序为“弗罪之也”。

【译文】谢贞猜度叔陵会有不听话之心,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,每当有宴饮游乐,一直称病推辞,不曾参与。叔陵一向钦敬他,不怪罪他。

2.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,请贞为让表。后主览而奇之,尝因宴席问确曰:“卿表自制邪?”确对曰:“臣表谢贞所作。”

【分析】

重点实词:新除”译为“任命”;“让”译为“辞让”;“奇”,形容词的意动使用方法,译为“觉得……奇特”或“以……为奇”;“宴席”,名词用作动词,译为“举办宴席”;“制”“作”,均译为“写”。

重点虚词:“为”动词,译为“作、写作”;“而”连词,表顺承,不译;“之”代词,指代“奏章”;“因”副词,译为“趁着”。

文言句式:“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”为无标志词的被动句;“请贞为让表”省略句,翻译时要补写成“请求谢贞为他写作辞让官职的奏章”;“卿表自制邪?”“臣表谢贞所作”均为无标志词的判断句。

【译文】府长史汝南人周确刚被任命为都官尚书,请求谢贞为他写作辞让官职的奏章。后主看过后觉得奏章写得非常不一般,过去趁着举办宴席的机会问周确:“你的奏章是自己写的吗?”周确回答说:“我的奏章是谢贞写的。”

3.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,及贞病笃,察往省之,问将来事。

【分析】

重点实词

“友善”,形容词用作动词,译为“交好”;“及”译为“到”;“笃”译为“病重”;“省”译为

“探望”;“后事”,古今异义词,译为“身后的事”。

重点虚词

“之”,代词,指代“谢贞”;“以”,介词,译为“拿”。

文言句式

“问将来事”为省略句和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句,翻译时要补出省略内容并调整句序:“将来事问”。

【译文】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,到谢贞病重的时候,姚察去探望他,拿身后的事问他。

参考译文

谢贞,字元正,陈郡阳夏人,是晋朝太傅谢安的九世孙。他的爸爸谢蔺,曾任正员外郎,兼任散骑常侍。谢贞自幼聪敏,有诚挚淳厚的性情。他的祖母阮氏生前苦于中风眩晕,每次发病就一两天不可以吃东西。谢贞当时年仅七岁,祖母不吃,他也不吃,亲属同族没不对此感到惊奇的。妈妈王氏,教谢贞学《论语》《孝经》,谢贞读完就能背诵。

在太清年间的动乱中,亲属离散走失,谢贞在江陵落入敌手,谢暠逃难到番禺,谢贞的妈妈在宣明寺出家。等到高祖同意禅让即位,谢暠返还乡里,供养谢贞的妈妈,将近二十年。

太建五年,谢贞才回朝。等到始兴王陈叔陵担任扬州刺史,推荐祠部侍郎阮卓做记室,征召谢贞做主簿。谢贞猜度叔陵会有不听话之心,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,每当有宴饮游乐,一直称病推辞,不曾参与。叔陵一向钦敬他,不怪罪他。不久高宗驾崩,叔陵横行不法,不听话作乱,他府中的属官大多遭到牵连而被拘捕,唯独谢贞与阮卓没受株连而获罪。

陈后主于是下诏让谢贞入宫担任中宫管记,调任做南平王友。府长史汝南人周确刚被任命为都官尚书,请求谢贞为他写作辞让官职的奏章。后主看过后觉得奏章写得非常不一般,过去趁着举办宴席的机会问周确:“你的奏章是自己写的吗?”周确回答说:“我的奏章是谢贞写的。”后主就下诏给舍人施文庆说:“谢贞在南平王那里,没俸禄,可以赐给他一百石米。”

至德三年,谢贞因妈妈过世而辞职。不久,朝廷下诏让他回来任原职。谢贞多次上奏坚决推辞。朝廷下诏回话说:“虽然了解你内心哀痛,但官府急等用人,你可以随即勉强支撑病体回官府任职。”谢贞哀伤过度身体瘦小,最后也没能到官府任职。当时髦书右丞徐祚、尚书左丞沈客卿一同来看望谢贞,见到他瘦骨伶仃,徐祚等人悲伤叹息。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,到谢贞病重的时候,姚察去探望他,拿身后的事问他。谢贞说:“我的儿子年幼才刚六岁,感情所牵不可以忘怀,冒昧把他托付给你。”这天夜里谢贞过世。后主问姚察道:“谢贞有哪些亲属?”姚察于是启奏说:“谢贞有一个儿子,今年六岁。”后主就下诏长期供给他所穿的衣服和所吃的粮食。

典例2、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

段思恭,泽州晋城人。以门荫奏署镇国军节度使官。天福中,父希尧任棣州刺史,思恭解官侍养,奉章入贡,改国子四门博士。开运初,刘继勋节制同州,辟为掌书记。继勋入朝,会契丹入汴,军士喧噪,请立思恭为州帅,思恭谕以祸福,拒而弗从,乃止。乾德初,平蜀,通判眉州。时亡命集众,攻逼州城,刺史赵廷进惧不可以敌,将奔嘉州,思恭止之,因率屯兵与贼战彭山。军人皆观望无斗志,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,于是诸军贾勇,大败贼,思恭矫诏以上供钱帛给之。后度支请按其罪,太祖怜其果干,不许,令知州事。太宗即位,迁将作监、知泰州。坐擅借官库银造器,又妄以贡奉为名,贱市狨毛虎皮为马饰,为通判王廷范所发。淳化三年,卒,年七十三。       

 

继勋入朝,会契丹入汴,军士喧噪,请立思恭为州帅,思恭谕以祸福,拒而弗从,乃止。

保留词汇:  继勋、朝、契丹、汴、思恭、帅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关键字语:   会、谕、祸福、乃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重点句式:    “思恭谕以祸福”,“    乃止”

【答案】刘继勋入朝拜见皇帝,正赶上契丹入侵汴京,军士喧哗鼓噪,请求拥立段思恭担任同州主帅,段思恭用利害关系晓谕他们,拒绝没听从,才停止。

【分析】翻译时,官职、人名、地名不需要翻译,同时依据特殊句式翻译的原则,“思恭谕以祸福”为状语后置句,翻译时要调整语序为“思恭以祸福谕”,“乃止”为省略句,翻译时要补出省略的成分。

军人皆观望无斗志,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,于是诸军贾勇,大败贼,思恭矫诏以上供钱帛给之。

保留词汇: 斗志、思恭、军士、钱帛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关键字语:  募、贾勇、矫、供、给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重点句式:    “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”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【答案】 士兵们都持观望态度,没斗志,段思恭就招募冲在前面的士兵并给以丰厚赏赐,于是士兵们勇猛作战,大败贼人,段思恭假托皇帝旨意把向朝廷缴纳的钱帛奖赏给士兵。

【分析】 翻译时,现代汉语仍然用的“斗志”“钱帛”可保留不译;人名不需要翻译;“贾勇”译为“勇猛”,“矫”译为“假借、假托”;依据特殊句式翻译的原则,“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”为定语后置句,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“思恭募先登军士厚赏”。

参考译文

段思恭,泽州晋城人。凭着祖先的功勋被推荐担任镇国军节度使官。天福年间,他的爸爸段希尧担任棣州刺史,段思恭辞去官职奉养爸爸妈妈,奉表章入朝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。开运初年,刘继勋担任同州节度使,征召段思恭作掌书记。刘继勋入朝拜见皇帝,正赶上契丹入侵汴京,军士喧哗鼓噪,请求拥立段思恭担任同州主帅,段思恭用利害关系晓谕他们,拒绝没听从,才停止。乾德初年,平定蜀地,担任眉州通判。当时亡命之徒集结在一块,进攻逼近眉州城,刺史赵廷进因害怕不可以抵挡,筹备逃往嘉州,段思恭制止了他,于是率领驻兵和贼人在彭山作战。士兵们都持观望态度,没斗志,段思恭就招募冲在前面的士兵并给以丰厚赏赐,于是士兵们勇猛作战,大败贼人,段思恭假托皇帝旨意把向朝廷缴纳的钱帛奖赏给士兵。后来度支请求查究他的罪责,太祖爱护他果断干练,没允许,让段思恭主管眉州事务。太宗即位,升迁做将作监、泰州知州,由于擅自借官库白银制造器具犯法,又无端以进贡为名,减少买来狨毛虎皮作马骑饰物,被通判王廷范揭发。淳化三年,过世,享年七十三岁。

翻译六字诀

先直译,确保字字落实,直译不畅再意译。翻译时注意合理运用“6字诀”,防范“6失误”。运用“6字诀”翻译语句,并不是是单纯考虑某种办法和方法,而应是两种甚至多种办法的综合运用。

“留”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语和专有名词。包含:①朝代、年号、谥号、庙号、人名、爵位名、书名、地名、官职名、器物名、度量衡等专有名词,一般保留不译。②在现代汉语中仍常见的成语或习惯用语,普通人都可以理解,可以保留不译,如“劳苦而功高这样,未有封侯之赏”,“劳苦功高”这个成语就能保留不译。

典例3、

考试试题

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。

岁大饥,人相食。__________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。

答案

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泽中的雁屎,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,陈登云随即送到朝廷。

评析

文中的“副使”是官职名,“崔应麟”“登云”是人名,“雁”是物名,翻译时应该保留,有些学生该留不留,强行翻译。

 

“换”:①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;②将古今异义词换成古时候汉语的意思;③将通假字换本钱字;④将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等。翻译要彻底到位,以防文白混杂,不伦不类。

典例4、

考试试题

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。

上怒,欲举兵诛之。莫为计,鼎为草表谢,辞甚恭而辩。__________

答案

皇帝读了奏表,说:“哪个说方国珍无人才呢?这就能用来使他活命了。”于是赦免了方国珍,不再问罪。

评析

文中的“无人”“可以”是古今异义词,“无人才”“可以用来”;“活”为动词的使动使用方法,“使……活命”;“孰谓”“是”“其”应换成现代汉语词;“乃”“赦”应换成双音节词。翻译语句时有些学生该换不换,文白混杂。

“调”即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,在对译的基础上,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,使译句畅达。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:①介宾短语后置句,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。②定语后置句,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、限制的中心语之前。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中“求人可使报秦者”,应翻译为“寻求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”。③主谓倒装句,翻译时需要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。如《愚公移山》中“甚矣,汝之不惠”,应翻译为“你也太不聪明了”。④宾语前置句,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。

典例5、

考试试题

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。

越5日,无肯承其事者。傅曰:“吾为太子傅,当同生死。__________”遂从太子出。

答案

金人虽然没点名要我,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,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,可能有成功的可能。

评析

文中的“不吾索”是不是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,翻译时,应调为“不索吾”,有些学生该调不调,翻译出来的语句不合现代汉语规范。

“删”即把没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、虚词删去。文言句子中有的词,如句首语气词“盖”“夫”、音节助词“之”、用于特殊场所的连词“而”等,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、通顺,便可删去不译。

典例6、

考试试题

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又曰锲而舍之,朽木不知;锲而不舍,金石可亏。斯非其效乎!

答案

学习的人不担忧才智赶不上,而担忧不可以立志,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,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些的马;仰慕颜渊的人,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些的人。

评析

“夫”是发语词,“也”为语气词,这两类词在翻译时可以不译。

“补”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,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、谓语、宾语与介词“于”等,从而使句意完整。如《游褒禅山记》“入之愈深,其进愈难,而其见愈奇”一句中“见”后省略了宾语“景象”,翻译时应该补充完整。

典例7、

考试试题

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。

甲午正月朔,即入南都,念书鸡鸣山,昼夜不辍,病目眚,下帏静坐者3月。__________

答案

朋友用经书中的考试试题彼此商量,一传入他耳中文章立刻就形成了,后来再有谈到的,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。

评析

句中的“入耳文立就”省略了主语“题”,“及”后省略了宾语“题”,“辄塞耳不敢听”省略了主语“他”,这类省略的成分,在翻译时应该补出来,有些学生该补不补,翻译出来的语句意思不通,语意不明。

 

“变”指依据语境,灵活变通地翻译。这总是是上述五种办法都用上了,还很难准确翻译,特别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,应掌握变通地翻译。如:①对比喻句的翻译,应尽可能保留比喻的说法,假如不可以保留,只译出本体即可。如《过秦论》中“金城千里”,可译为“辽阔的国土,坚固的城池环绕,结实靠谱”。②对借代句的翻译,一般只须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能了,如可以将“缙绅”“三尺”“纨绔”分别翻译成“官员”“法律”“富家子弟”。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,只须将委婉语句根据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能了,如可将“会猎”“更衣”翻译成“出兵征伐”“上卫生间”。

典例8、

考试试题

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。

暇即与其友汪琬、刘体仁、董文骥、王士禛辈出游丰台、草桥诸胜地,或会食浮屠、老子之宫。__________先生默坐,或微笑不发一语。偶出一语,则每人自失,觉我言为烦。

答案

众人酒兴正浓时,辩驳问难纷然并起,每人凭恃意气不愿服输。

评析

句中的“蜂起”用了比喻的说法,意思是说众人的辩驳和问难像蜜蜂飞一样成群起来,在翻译时不可以直译,只能改变表面意思,用意译的方法翻译。而有些学生该变不变,翻译出来的语句意思不通畅,语意表达不了解。

 

对点训练

1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,完成下列小题。

重到沭阳图记

袁枚

古之人总是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。盖贤者视民如家,居官而不可以忘其地者,其地之人,亦不可以忘之也。余宰沭阳二年,乙丑,量移白下。今戊申矣,感吕峄亭察看三札见招,10月5日渡黄河,宿钱君接三家。钱故当时东道主,其父鸣和癯而髯,接三貌似之,与谈乃父事,转不甚晓。余离沭时,渠裁断乳故也。

夜阑置酒,闻车声啍啍,则峄亭遣使来迎。__________食倾,望见百雉遮迣,知沭城新筑。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。大概昔时骑竹马者,俱龙钟杖藜矣。

越翌日,入县署游观,到先人秩膳处,姊妹斗草处,昔会宾客治文卷处,缓步婆娑,凄然雪涕,虽一庖湢、一井匽,对之情生,亦不自解其何故。有张、沈两吏来,年俱八旬。说当时决某狱,入帘荐某卷,余全不省记。憬然重提,如理儿时旧书,如失物重得。邑中朱广文工诗,吴中翰精鉴赏,解、陈二生善画与棋,主人喜论史鉴,每漏尽,口犹澜翻。余或饮,或吟,或弈,或写小影,或评字画,或上下古今,或招人来,或呼车往,无须臾闲。遂忘作客,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。

居半月,冰霰渐飞,岁将终矣,不能已苦辞主人。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,代为治筐箧,束缰靷毕,握手问曰:“何时再见先生?”余不可以答,非不答也,不忍答也。嗟乎!余今年七十有三矣,忍欺君而云再来乎?忍伤君而云不来乎?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,朅来旧邦,世之如余者少矣;四品尊官,奉母闲居,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,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。离而合,合而离,离可以复合,而老不可以再少。此一别也,余不可以学太上之忘情,故写两图,一以付吕,一以自存,传示子孙,俾知官可重来,其官可想,迎故官如新官,其主人亦可想。孟子曰:__________提笔记之,可以风世①,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。

[注]①风世:劝勉世人。

(选自《小仓山房诗文集》,有删节)

1.对下列加点词的讲解,不正确的一项是

A. 余宰沭阳二年      宰:治理

B. 说当时决某狱      决:打开

C. 代为治筐箧        治:备办

D. 奉母闲居          奉:侍奉

2.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剖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

A. 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,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,袁枚因此再到沭阳。

B. 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,钱接三才断奶,因此说到其父钱鸣和的往事,接三不太了解。

C. 八十多岁的张、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,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,多数事已忘记了。

D. 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,宾主作别时,袁枚感觉自己有生之年非常难再来了。

3.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

(1)迟明行六十里,峄亭延候于十字桥,彼此喜跃,骈辚同驱。

(2)闻伯夷、柳下惠之风者,奋乎百世之下,而况于亲炙之者乎?

4.文中“可以风世”的内容有什么?请简要概括。

 

【答案】

1.B

2.C

3.(1)天快亮的时候,行驶了六十里,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,两人(见面)十分欣喜,便驱车一同前往。(2)伯夷、柳下惠那样的高风,百代之后的人听到,也能奋发,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?

4.为官当勤政爱民,百姓会怀念他;为人当感恩重义,后代会仿效他。

【分析】

1.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,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断意思和使用方法的正误。B项“说当时决某狱”,意思是“谈论当时判决某个人的诉讼案件”,所以“决”,判决。

2. C项,“多数事已忘记了”并非八十多岁的张、沈两吏,而是作者袁枚,原文“有张、沈两吏来,年俱八旬。说当时决某狱,入帘荐某卷,余全不省记”。

3.第一句中得分点:“迟明”,天快亮的时候;“延候”,迎接;“峄亭延候于十字桥”,状语后置句;“骈辚同驱”,驱车一同前往。第二句中得分点:“奋”,奋发;“而”,连词,表递进;“于”,介词,引出对象;“亲炙”,亲受熏陶、直同意到教诲或传授。

4.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、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。第一审题,把握题干的需要,“文中‘可以风世’的内容有什么”,“风世”依据注释可知是劝勉世人的意思。作答时需要从全文概括,可以从作者在沭阳为官离任后重到沭阳的情形及最后一段剖析,“四品尊官,奉母闲居,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”,“俾知官可重来,其官可想,迎故官如新官,其主人亦可想。孟子曰:闻伯夷、柳下惠之风者,奋乎百世之下,而况于亲炙之者乎?”说明为官当勤政爱民,百姓会怀念他。为人当感恩重义,后代会仿效他。

参考译文:

古时候的人常常对他以前所管辖的区域再三表达其意。大概是贤能的人视民如家,做官而不可以忘了他所管辖过的地方,这个地方的百姓,也不可以忘了他吧。我治理沭阳两年,乙丑年,调迁到白下。目前是戊申年了,有感于吕察看吕峄亭多次写信邀请,我在10月5日渡过黄河,住宿在钱接三家。钱接三是当时的东道主,他的爸爸钱鸣和瘦且两腮长有胡子,钱接三在相貌上非常像他的爸爸,与他谈起他爸爸的事,接三不太了解。我离开沭阳的时候,是钱接三才断奶是什么原因啊。

夜深摆置酒席,听到缓缓的车声,这是吕峄亭派遣使以前来迎接我。天快亮的时候,行驶了六十里,吕峰亭在十字桥迎接,两人(见面)十分欣喜,便驱车一同前往。一顿饭的功夫,望见城墙遮列,了解是沭阳城新的建筑。士绅几十人争着前来扶车。大多是以前朋友,目前全都老态龙钟拄着手杖了。

过了第二天,进入县署游览,到爸爸妈妈用膳的地方,姊妹斗草的地方,昔日宴会宾客处置文卷的地方,缓缓行走泪眼婆娑,悲伤泪下,即便是一庖一湢、一井一匽,面对它们也不禁生情,也不可以自我解释说明这是什么原故。有张、沈两个官吏前来,年龄都是八十多岁了。说起当时判决某个诉讼案件,入帘介绍某个案卷,我完全不回忆起来了。重提又忽然醒悟,好似整理儿时旧书,好似失物重得。县里朱广文善于诗,吴中翰精通鉴赏,解、陈二人善长绘画与下棋,主人喜欢谈论史鉴,常常到深夜,嘴巴仍然滔滔不绝。我或饮,或吟,或弈,或写小影,或评字画,或上下古今,或招人来,或呼车往,没一会儿的清闲。于是忘记了自己是作客,同时忘了自己身体已经又老又衰了。

过了半月,日渐下起了冰霜,年将末了,不能已苦苦告辞主人。主人仍送至之前相迎的地方,代为备办礼物,整顿好车马,握手问我说:“什么时间再见先生?”我不可以回答,并不是不想回答,是不忍回答啊。哎!我今年七十三了,忍心欺骗他而说再来吗?忍心伤他的心而说不来吗?然以五十年前的令尹身份,再来旧邦,世上像我如此的人极少了;四品高官,侍奉妈妈闲居,仍然能想着五十年前的旧令尹,世上像吕峄亭如此的人更少了。离然后合,合然后离,离可以复合,但老了不可以再变少了。此次一别,我不可以学太上忘情,所以做了两幅图,一幅送给吕峄亭,一幅留给自己保存,传示子孙,使他们了解官员可以重来,可以去想念他们,迎接旧官员好似迎接新官员一样,那主人也是可以去想念的。孟子说:伯夷、柳下惠那样的高风,百代之后的人听到,也能奋发,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?提笔写下这件事,可以用它来劝勉世人,又不只为区区朋友聚散之感啊。

2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,完成问题。

湖州城东南二百步,抵霅溪,溪连汀洲,洲一名白蘋。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“汀洲采白蘋”,因以为名也。前不知几十万年,后又数百载,有名无亭,鞠①为荒泽。至大历十一年,颜鲁公真卿为刺史,始剪榛导流,作八角亭以游息焉。旋属灾潦荐②至,沼堙台圮。后又数十載,委无隙地。至开成三年,弘农杨君为刺史,乃疏四渠,浚二池,树三园,构五亭,卉木荷竹,舟桥廊室,洎游宴息宿之具,靡不备焉。观其架大漢,跨长汀者,谓之白蘋亭。介二园、阅百卉者,谓之集芳亭。__________。玩晨曦者,谓之朝霞亭。狎清涟者,谓之碧波亭。五亭间开,万象迭入,向背俯仰,胜无遁形。__________。游者相顾,成曰:此不知方外也?人间也?又不知蓬瀛昆阆,复何如哉?

时予守宫在洛,杨君缄书赍图,请予为记。予按图握笔,心存目想,覙缕③梗概,十不能其二三。大凡地有胜境,得人而后发;人有心匠,得物而后开:境心相遇,固有时耶?盖是境也,实柳守滥觞之,颜公椎轮之,杨君绘素之:三贤一直,能事毕矣。__________。康之由,革弊兴利,若改茶法、变税书之类是也。利兴,故府有羡财;政成,故居多暇日。是以余力济高情,成胜概,三者旋相为用,岂偶然哉?昔谢、柳为郡,乐山水,多高情,不闻善政;龚、黄为郡,忧黎庶,有善政,不闻胜概。__________君名汉公,字用乂。恐年祀久远,来者不知,故名而字之。时开成四年,10月15日,记。

(选自《白居易集》)

(注)①鞠:皆,尽  ②荐:连续  ③覙缕:逐条陈述

5.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讲解,不正确的一项是(    )

A. 狎清涟者,谓之碧波亭   狎:亲近

B. 万象迭入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迭:重叠

C. 杨君缄书赍图           赍:送

D. 成胜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概:景象

6.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使用方法,相同的一组是(    )

A. 因以为名也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君因我降,与君为兄弟

B. 作八角亭以游息焉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焚百家之言,以愚黔首

C. 康之由,革弊兴利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夫人之相与,俯仰一世

D. 若改茶法、变税书之类是也        若属皆且为所虏

7.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释说明,不适合的一项是(    )

A. 记,是国内古时候常用文章体裁,以叙事为主,兼及议论、抒情和描写。“记”的类型不少,本文是一篇游记。

B. 步,古人称跨出一脚为“跬”,再跨一脚为“步”,后即以“步”作为长度单位。

C. 刺史、守,皆指古时候地方官职,如《陈情表》中曾提到“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,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”。

D. 蓬瀛,指蓬莱和瀛洲,是传闻中的海上仙山,为仙人所居之处,后常指仙境。

8.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,断句最适当的一项是(    )

A. 每至汀风春/溪月秋/花繁鸟啼之且/莲开水香之夕/宾友集/歌咏作/舟棹徐动/觞咏半酣/飘然恍然

B. 每至汀风春溪/月秋花繁/鸟啼之旦/莲开水香之夕/宾友集/歌咏作/舟棹徐动觞/咏半酣/飘然恍然

C. 每至汀/风春溪月/秋花繁鸟/啼之旦/莲开水香之夕/宾友集歌/咏作舟棹徐动/觞咏半酣/飘然恍然

D. 每至汀风/春溪月秋/花繁鸟啼之/旦莲开水香之/夕宾友集/歌咏作/舟棹徐动/觞咏半酣/飘然恍然

9.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剖析,不适合的一项是(    )

A. 文章记叙白蘋洲五亭的起源,描写白蘋洲胜景,赞美杨汉公“乐山水”“有善政”,叙议结合,言简意赅。

B. 文章通过丰富的想象,展示了白蘋洲五亭的优美风光,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江南山水的热爱。

C. 作者将谢、柳、龚、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,对他们四人没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。

D. 文章对杨汉公大加褒美,这从侧面体现了白居易“革弊兴利”、关心民生的政治情怀。

10.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

(1)面广池、目列岫者,谓之山光亭。

(2)杨君前牧舒,舒人治;今牧湖,湖人康。

(3)兼而有者,其吾友杨君乎?

 

【答案】

5.B

6.B

7.A

8.A

9.C

10.(1)面对宽广的池水、看到排列的峰峦的,称它为山光亭。

(2)杨君先前治理舒地(或“在舒地做官”),舒地百姓太平;如今治理湖地,湖地百姓安康。

(3)二者都拥有的,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?

【分析】

5.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。C项,赍:怀抱着,携带。

6.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使用方法。B项,都是目的连词,来。A项,分别是:介词,因此;介词,由于。C项,分别是:结构助词,的;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。D项,分别是:动词,像,好似;代词,你。

7.回答此类题目,需要熟记文学知识的主要内容,区别文学知识的定义,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。解答此类题目,有时也可以结合着该词汇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剖析,B项,“以叙事为主,兼及议论、抒情和描写”错,应该是以叙事、描写为主,兼及议论和抒情。

8.本题考查断句。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。“河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”这几句可从句式内容上来判断,“汀风春/溪月秋/花繁鸟啼”都是主谓式结构,后面的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”也可从主谓式句式上来判断,应该是“舟棹徐动/觞咏半酣”,所以选A。

9.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。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,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剖析。C项,“对他们四人没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”错,原文是“昔谢、柳为郡,乐山水,多高情,不闻善政;龚、黄为那,忧黎庶,有善政,不闻胜概。兼而有者,其吾友杨君乎?”,作者只不过用谢、柳、龚、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,突出杨汉公的政绩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