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小学开学已经两周了,每年开学总有新生感觉不适应紧张的校园生活,而今年,“开学不适症”波及了父母。
小学一年级孩子催父亲换车
王先生跑动了好几个月,费尽力气把女儿送进了一所知名小学。没想到刚开心了几天,烦心事儿就又来了:女儿需要父亲换车。
“同学们的父母都开着奔驰宝马来接他们,为何你只开一个捷达呢?还这么旧。”女儿的话让父亲非常烦恼:“我不想让孩子感觉没面子,但我哪有那样多钱换车啊。而且如此比下去,什么时间是个头儿呢?”
对于王先生遇见的问题,北京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剖析:根源在于爸爸妈妈的价值观本身就错位了。爸爸妈妈在给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,考虑的不是学校适不适合孩子,而是学校知名度大不大,校友们是不是“有身份”。这就有“动机不纯”的错误。他们没想到自己当初的动机非常快在孩子身上发生了“化学反应”。
宗春山觉得,孩子的虚荣是价值观的错位导致的。爸爸妈妈不应该妥协,要先跟孩子聊聊在学校最在乎的应该是什么,纠正价值观。宗春山建议,类似如此的名校,应该在入校第一课就对学生进行有关的价值观教育,或者可以对书包、文具盒等学习用具做出统一需要,防止学生间的攀比。
等到晚9点不见孩子影儿
“连着十几天,天天等到晚上9点都看不见影儿。”学校一开学,初中二年级学生小董的母亲就感觉心里不踏实,日前拨打了北京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电话。
咨询中心主任温方获悉,小董这类天一放学就忙着跟小伙伴们聊天,一暑假没见面,有太多需要“交流”的内容。更重要的是,小伙伴中还有小董喜欢的一个女孩。下课聊、午间聊、放学聊,连着十几天,小董都要聊到晚上9点才回家。母亲还要单给他热饭。吃完饭再赶作业,睡觉时就快12点了,第二天上课一直没精神。如此导致了恶性循环。
温方老师建议父母,要帮助孩子调节生物钟,尽快与上课步伐合拍。告诉孩子“地方要摆正”。在学校学习是第一位的,人际交往为辅。对于自控力差的孩子,要规定回家时间。
孩子发脾气父母赔小心
开学后不少学生成了家的“炸药桶”,稍有不顺心就大发雷霆,这几天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接待了不少委屈的父母。
“孩子在家莫名其妙地发脾气,给他换个床单他都说影响了心情,又摔书又摔门的。”“孩子今天起晚了,上学迟到了几分钟,回来就跟大家又哭又闹,要开病假条厌学。”对于父母汇报的各种状况,温方老师给出的药方是:不要搭理他们,“冷处置”。孩子们一般是观众越多闹得越厉害。
一个父母照方抓药,非常快就有了反馈:孩子今天不乐意写作业,发脾气没人理他,他一个人把本子撕了。过了一会看见没动静,自己又把本子捡起来,抹平了粘上开始写作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