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、心理衔接
对学生来讲,从小学到中学的这一时期,其个成人性心理品质正处于要紧的转型时期,具备以下特征:
1、自控能力差但自主性、独立性增强
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幼稚期向年轻人期成熟进步的过渡阶段,自控能力、承受能力、正确处置问题的能力还不够,看问题还不全方位。 在这个阶段他们特别要多和老师、父母商量,不要走我们的弯路,渐渐走向成熟决不可以独断独行。
2、求知欲强,热情高,但缺少韧性
初中生精力充沛,活泼好动。虽然课堂上的发言表现出积极、不落后、积极进取、有上进心的精神,但有的孩子一遇见学习上的困难,情绪就会波动、沮丧。 需要帮助他们准时调整精神状况,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。
3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,克服失落感
有些孩子小学阶段是班里的学生干部,到了新学校,就没了以前的优越感。强烈的失落感和自卑感会使很多新生失去心理平衡。 此时,有必要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心理,提升心理承受能力。同时,要掌握赏析别人,赏析自己,用赞美的见地看待别人和我们的优点。吸取优点,弥补缺点。
2、自我管理
中学和小学的需要也有不少不同。
1、管理办法不同
在小学,老师把学生看作孩子,面对面教不少东西。
在中学里,老师会非常看重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。面对如此的变化,需要培养自主、自我管理、自立的能力,掌握为集体承担义务和责任。
2、行为规范不同
中学在行为规范培训中内容更广泛,规章规范更多。中学重点是抓好行为规范教育,重点拓展卫生习惯、学习态度、劳动习惯等基本文明行为练习。
3、作息规范不同
学科增加,上课时间增加…这类会引起学生的不适应,所以需要注意劳逸结合。除此之外,中学课外作业比小学时困难程度大、耗时长,需要提升作业完成速度,学习编制适当的作息表。
4、班主任的工作方法不同
小学班主任对学生指导更细致,中学教师偏向“培养”、“引导”、“进步”,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、自我评价、自我控制、自我健全。 这需要孩子提升自我约束力,擅长自己管理自己。
3、学会学习规律
中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办法也与小学大不相同。
1、科目增加,作业量增大。需要拟定适合的学习计划并合理运用时间。
2、困难程度变大,进度加快,需要提升学习效率
在教学办法上,中学老师和小学老师的教学办法不同。 小学老师会多次解说同一个内容,中学老师总是集中解说难题和要素,而且不再重复。
中学的教学进度明显快于小学,新生要做好充分的筹备,尽快适应老师的教学办法、教学特征,达到最好的教育成效。
3、除去勤奋以外,还需要高效学习办法。
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推进,学习需要改变方法,不止是老师的课,更要从单纯的同意性学习到同意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,从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。 不只要学习,还要使用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技巧,提升自学能力,充分发挥主观能动用途。